发布时间:2023-10-21 23:12:43 | 好学网
厦门的大学排名如下:
排名由高到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厦门工学院、厦门华厦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厦门演艺职业学院。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厦门科技专修学院、厦门远东专修学院。
厦门(简称:鹭),别称鹭岛,隶属于福建省,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位于福建省东南端, 西界漳州, 北邻南安和晋江,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大担岛隔海相望。厦门市全市下辖6个区,全市共有31个街道、8个镇、379个社区、147个村,总面积1700.61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年末,厦门市常住人口为528万人。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简称厦大),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该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现任党委书记张荣,校长张宗益。
学校共有思明、漳州、翔安、马来西亚四个校区,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6个学部,33个学院,16个研究院,3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2个博士后流动站,专任教师近3000人。
厦门大学是中国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拥有优秀的师资配备和丰富的学科资源。根据最新的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厦门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均位列前列。以下是厦门大学学科排名的一些例子:
医学:厦门大学医学院专业排名第40,在中国内地排名第16位。
材料科学: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专业排名第86,在中国内地排名第17位。
化学:厦门大学化学专业排名第120,在中国内地排名第17位。
工程学:厦门大学工程学专业排名第141,在中国内地排名第23位。 好学网
生命科学与医学:厦门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专业排名第152,在中国内地排名第24位。
此外,厦门大学在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等领域也有着卓越的表现,表明其在多个领域都具有强大的学科实力和优秀的师资研究水平。
好学网(https://www.haoxuejiaoy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厦门大学有哪些王牌专业?的相关内容。
厦门大学的王牌专业有金融学专业、财政学专业、会计学专业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等。
1、金融学专业:厦门大学金融学专业在国内绝对是一流,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在金融学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厦门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成为第一批入选的高校,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厦门大学的金融学实力有多强。
2、财政学专业:厦门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是国内一流的,财政系设有财政学、公共经济学、资产评估、劳动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六个博士点和六个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健全,老一辈的学术带头人邓子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财政经济学家也在其中,在财政金融界有广泛的影响力。
3、会计学专业:厦门大学的会计学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是国内水平最高的会计学专业之一,它的研究生更强,就业一点也不比上海财经大学差,再加上厦门大学985、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的招牌,比上海财经大学一点都不弱。作为该校的热门专业,会计专业师资力量不错,教学水平也挺高的,各项配套设施齐全。厦门大学会计系一次就业率是很高的。本科会计专业初次就业率100%。
4、工商管理专业: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科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五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每年的录取分数都很高,不怕就业,就怕你进不去。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全国开设本专业的406所大学中排第8名。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以及30个学院和16个研究院,形成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管理科学、艺术科学、医学科学等学科门类在内的完备学科体系。学校现有18个学科进入 ESI全球前1% ,拥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校设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
3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交叉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学科授权类别,28个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授权类别。2017年,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5个学科入选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77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4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73.6%(下同));拥有博士学位的有2363人,占85.1%。学校共有两院院士21人,文科资深教授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7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5人、青年学者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5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7人、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者26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3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