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时对专业解读都十分关注,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安徽电力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安徽理工大学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下面就随好学网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上海电力大学王牌专业名单
1、2019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1个(国家级)
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序号 专业名称 一流本科专业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
2、国家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电气工程及其
自动化、
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
3、其他重点专业
省部级优势专业(10个):
电子信息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环境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商管理(涉外方向)、
工程管理、工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理财方向)、工商管理
“卓越工程人才”计划专业(6个):电子
信息工程(卓越计划)、自动化(卓越计划)、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力企业信息化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计划)、能源与动力工程(卓越计划)
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3个):电力经济与管理、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二、上海电力大学专业排名
以下专业由上海电力大学学长学姐实名推荐人数排名,大家同时可以参考推荐指数选择。
排名 专业 推荐指数(人数)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9 (531人)
2 热能与动力工程 4.7 (254人)
3 自动化 4.4 (195人)
4 电力工程与管理 4.2 (146人)
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1 (88人)
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7 (62人)
7 测控技术与仪器 4.3 (57人)
8 电子信息工程 4.6 (49人)
9 能源与动力工程 4.4 (44人)
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3.9 (42人)
三、上海电力大学简介
上海电力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上海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单位、国际电力高校联盟发起单位、中国电力高校联盟成员、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会员单位,入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
学校创建于1951年,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1985年更名为
上海电力学院,开始本科层次办学;2000年划归上海市管理。 学校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演变;2006年正式开始硕士层次办学,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11月30日,上海电力学院正式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

实力堪比985的211 顶尖211大学是哪些
全国985大学共有39所,211工程大学共有112所,在这些985和211大学院校中,985大学比211更具有竞争优势。然而也有部分211大学里的王牌专业实力也是不输985大学的。下文我给大家整理了211大学里的实力王牌堪比985的大学及专业,供参考!
实力堪比985的211大学王牌专业
全国211大学有112所,其中包括了39所985高校,还有一些高校不属于985大学,但是在这些211大学的实力专业和院校综合实力行却不输给985大学。其中就有以下几所211大学里的王牌实力专业。
上海财经大学的财经和会计类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非常有实力的王牌专业;
对外经济贸易专业中的金融和会计专业也是全国排名第一的专业;
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在全国排名靠前;
华北电力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及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全国水平最高的大学。
全国最顶尖的211大学名单
全国最顶尖的211大学共有三所,分别是西南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以及北京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建校历史很长,院校在学科的布局上很有竞争优势,被很多学生和学者称为211工程大学里的领军院校。尤其是西南交通大学位于四川省,在四川省内有两所985大学,分别是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但是从历年的报考数据和录取分数上看,西南交通大学并不比这两所985大学差多少。
武汉理工大学近几年来的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一些专业上更是成为全国领先水平,包括材料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武汉也有两所985大学,分别是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但是在学科实力上,武汉理工大学让然获得了很多学生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北京交通大学也是全国最知名的交通类重点大学院校,在北京这样一个985和211大学非常多的城市,北京交通大学的地位也是有目共睹的,被封为中国最顶尖的211大学实至名归。
好学网

安徽理工大学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一、安徽理工大学王牌专业介绍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安全工程、采矿工程、
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矿物加工工程、测绘
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全工程、土木工程、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采矿工程、
地质工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
省级特色专业:
复合材料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预防医学、
工程力学、
物联网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安徽省重点建设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截至2014年底):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岩土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
应用化学、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环境工程
二、安徽理工大学简介
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次。学校占地近3200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
学校创建于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是全国最早开展矿业人才培养的两所高校之一。1955年学校由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1958年更名为
合肥工业大学 ,1971年与煤矿有关的学科专业等整建制迁回淮南,与淮南煤矿学校(1963年淮南矿业学院大部迁至山东泰山后,留下部分组建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之后,经历了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等办学时期,期间,原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和淮南
化学工程学校相继并入。1998年学校由煤炭工业部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职工近2000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教授、副教授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1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创新人才长期项目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3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2人。学校还有一支由2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6人。拥有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重大项目团队3个、重点项目人才团队2个。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学院(部)。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6个本科专业。拥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获批2个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榜上有名,其中6个学科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以地矿、爆破等学科为特色,工、理、医、管、文、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拥有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2016年获批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特色。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0万余名。恢复高考后的毕业生中,彭苏萍、袁亮、陈湘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学校首批入选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全国50所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全国99所高校);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七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连续两年在全省就业动态监测体系测评中获第一名。学校在《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100》排行榜榜单中位居全国第64名。学校是全国“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学科和体育竞赛中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00余项,大学生机器人协会、大学生航模与科技践行协会入选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学生中有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
学校紧紧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发起成立“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十二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其中 “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0余项,科研到校经费超6亿元;“十二五”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中国专利奖1项;获教育部、安徽省及国家行业协会等科技成果奖励2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600余件。学校拥有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以及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31个。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派遣人员到国外高校讲学、访问、攻读学位、开展科技合作,互派留学生。常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给大家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专业解读资讯,敬请关注好学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好学网:
www.haoxuejiaoyu.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