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动态 > 正文

桑植一中2023录取线是多少

2024-11-22 23:19:19 | 好学网

好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桑植一中2023录取线是多少相关文章,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桑植一中2023录取线是多少

高考古代文学常识科举

1.文学常识古代的哪一种考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
我国古代的“高考”———科举,在某些方面和现在的高考很有异曲同工之处。

古代“高考”也“封卷” 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 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开拆弥封。

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不过,在古时封建官场腐败的情况下,即便实行考卷弥封制度,还是有不法考官凭借辨认考生字迹作弊。

于是,在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赵恒下令设誊录院,由书吏誊抄科考试卷,考官藉誊抄副本评卷。此种作法,把考试封卷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古代“高考”也有“少年班” 每年的高考,几乎都会传出有低龄高分考生被重点院校破格录取的消息。前几年还有学校开设了“少年班”,专门网集“神童”加以重点培养。

然而,对“神童”实行特意培养并不是今人的创举,大量史料说明,中国自古就不乏“神童”,而古代各朝对这些“神童”也是格外重视,一旦发现,就要着意加以培养,并引为皇朝幸事。 史学有记,早在汉时朝廷就选拔了一些年龄俱在12岁以下的“奇童”在太学读书。

唐代科举则专门设立了“少年班”———童子科,只要是年龄在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能诵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给予身份。当然,由于年少不经事,他们虽有功名,却不能去治民。

而在宋朝,童子科还“录取”过女孩。宋淳熙元年,有个叫林幻玉的女孩,在中书省应试,主考官挑试诗书43件,全部通过,为此,孝宗皇帝特地封她为“孺人”。

元代也曾规定,凡童子科中试者,一律“录取”到朝廷的最高学府———国子学里加以重点培养。 古代“高考”也重“素质教育” 现在高考,“高分低能”现象不断引起社会的关注,这实际上涉及到考生的“素质教育”问题。

古代的“高考”,古人同样重视这一点。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科考就是举人到京城会考,金榜题名后紧跟而至的就是高官厚爵。

其实,真实情况并非这样,古人在会试取中贡生后,还要面临另外一场考试———殿试,然后才能决出“名次”。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

皇帝除了现场点题让贡生们作文比试外,还要通过问话、观察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考察,最后综合他们的情况,才能定出状元、探花,榜眼等一应名次。 殿试的好处是,通过直面观察,对“考生”平时接受“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解,以尽量做到全面正确地评估其才能。

这说明,古人对“考生”“素质教育”的重视不亚于今人。 (阿艳) 。
2.「高考必考之古代文化常识」不小心穿越了怎么办
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会用到的文化常识汇总: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四库”:经、史、子、集

5.《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6.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7.“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8.“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9.“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0.“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2.“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13.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14.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15.四海:指天下、全国。

16.“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17.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18.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19.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20.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21.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22.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3.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24.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25.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26.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27.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28.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29.岁寒三友:松、竹、梅

30.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31.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

32.解元、会元、状元。

33.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34.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

35.《孟姜女》

36.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37.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38.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9.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40.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41.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2.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43.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44.《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45.“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4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

47.“凤、雅、颂”三大类

48.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49.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50.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3.文化常识 ▏高考怎么考传统文化
1. 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考、高考的热门考点,那么,试题会以怎样的形式考查?考查的重点内容又会是哪些?

2. 选择的是近年来中考相关试题,从中可以发现中考传统文化试题有以下规律:

3. 与高考相比,中考命题形式更为灵活,既有客观选择题,又有主观运用题;

4. 涉及的内容相对简单,多与教材中的文言文相关,或者是基本的文化常识;

5. 考查重点内容:古人姓名字号、古代纪时方法、科举与官职、礼仪制度、文学常识等;与高考不同的是,中考因为是地方命题,常常会考查与本地域相关的文化常识;

6. 考查形式:以文言文阅读材料为基础,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7. 重点关注:从考试的文本中来,但大部分与教材设计的文言文内容相关,即使有个别新词,只要具备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就可以解答。平时学习中要高度关注教材文言文注解的内容

8. 考查内容:古人姓名字号、古代纪时方法、科举与官职、礼仪制度、国学经典知识、典故知识、文学常识等。
4.高考文学常识
我编辑的高考文学常识

/weweplay/blog/category/%CE%C4%D1%A7%B3%A3%CA%B6/index/0

高中语文新教材名句检测

2007高考语文全国试题分类解答汇总——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题汇编

1991--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名句默写汇总答案

1991--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名句默写汇总03

1991--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名句默写汇总02

1991--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名句默写汇总

07届高考语文教材文学常识经典试题40道

高中语文第六册基础知识复习2007年04月28日

高中语文第五册基础知识复习2007年04月28日

高中语文第四册基础知识复习2007年04月28日

高中语文第三册基础知识复习2007年04月28日

高中语文第二册基础知识复习2007年04月28日

高中语文第一册基础知识复习2007年04月28日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小检测
5.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学生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鸿沟,望而生畏,以至做题时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很遗憾地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

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下面笔者主要就技巧问题谈几点: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譬如说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等,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

这里笔者有一个简单的归纳: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

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

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

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

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二﹑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

这些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请看下边一首诗:近试张水部 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再看下边一首诗: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就可能使人错误的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赞扬山中的美景,或劝人留下来欣赏山中美景。

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才能明白这首诗的写作用意。三、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

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因为诗歌中的情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例如2001年全国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是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自古诗人伤离别,作者在表达离别之情时,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你看,在微雨里、在暮钟里,帆显得重,鸟飞得慢,“海门深不见”,前景不明朗,“浦树远含滋”,连远远的江边的树都浸在深情的雨水中,更何况是送别的人呢?人自然是“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了。

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两个关键之处:“帆来重”、“远含滋”既是写自然景物,又是写人的感情。由以上几首诗的分析可知,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分析意境、分析手法、把握感情,都要重视联系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如:题目、作者、背景材料、末联和尾句、诗行中的关键字词等。

四、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古诗常用典故,用典故可受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例如,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回想一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
6.古代文学常识
一、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目录辞书 十一、古代军制 1、人的称谓 古代时人的称谓 ·常见称谓 ·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 2、古代职官 古代职官一览,以及解说 ·古代官职的一览, 详细解说 ·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称谓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3、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星宿名称 ·历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 5、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的详细解说 ·科举制度一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6、风俗礼仪 我国传统习俗 ·风俗礼仪,传统节日,称谓等 7、饮食器用 古代饮食器用 ·古代的饮食与器用 8、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古代音乐文娱 9、文史典籍 【四书】 【五经】 【六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选】 【古文观止】 【古文辞类纂】 【二十四史】 【史记】 【资治通鉴】 【太平广记】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书编写方式】 ·文史典籍 10、目录辞书 辞书介绍 ·目录辞书 11、古代军制 古代军制一览 ·古代军制 常见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

桑植一中2023录取线是多少

靖江市靖城中学的校史沿革

靖江县高等小学堂
靖江历史上办了不少书院,其中创办最早、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是马洲书院,也因此占据着靖江大半个教育史,她是靖江教育的起端、文脉的开始,其“治生勿求富、读书勿求荣”的教育观成为马洲人心中的一座巍巍丰碑。她为靖江人民树立起了一种高远的、健康的教育观、成才观,成为靖江这块土地繁衍和繁荣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靖江马洲书院与兴化昭阳书院、兴化文正书院、泰兴襟江书院并称泰州四大书院)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即靖江建县前300多年,马洲书院即已诞生,那是孔子51世孙孔元虔所建。孔元虔原住泰兴,后迁居靖江西沙。他见那里没有习读场所,便自己出资在西沙孔家祖师堂附近建了一所书院,并以马驮沙的别称“马洲”命名。后来,马洲书院湮没,为何湮没,无史料可考。但靖江作为一个县,岂能没有书院?明代万历年间,知县赵应旅即将迎恩亭改建,成为供诸生读书谈艺的场所。迎恩亭紧靠江边,为首任知县张汝华所建,是地方官迎接上级官员登岸歇足之处。赵应旅命人在亭子的四周围上篱笆,砌了8间屋,其中3间叫“宝伦堂”,5间叫“天章阁”,是书院的格局,但还不是书院。明代崇帧九年(1636年),陈函辉任靖江知县。上任两年后,他对迎恩亭大加扩建,先在篱笆南面建一道牌坊,遁道而入,一边栽梧桐,一边种竹子,中间设栅门。进入门内,有桥、有井;桥下是放生池。池东有石闸一座,启动闸门可引进长江的潮水。石闸之南建有一洞,桥的北面有屋5间。偏东有一阁,名“大士阁”。大士阁临池而建,高20多公尺。登阁远眺,城野山川,尽收眼底。循阁向西又有多幢建筑,包括一幢楼在内,计20余间,且皆以回廊相通。房屋四周,砌了围墙,粉白的墙身配以黑色小瓦,庄重而又典雅。这是一所标准的书院。因为前人建过马洲书院,为表示对前人的怀念和敬仰,陈函辉将此书院仍命名为“马洲书院”。
未隔几年,清兵入关,陈函辉苦心营建的马洲书院在战火中化为废墟。清代嘉庆十八年(1813年)江坍,陈函辉所建马洲书院遗址全部坍入江中。此间,孔子后裔又在西沙流泅港永宁桥边建了一所书院,也叫马洲书院,不久亦毁。这样,马洲书院便三建三废,成为历史的遗憾。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贾益谦任靖江知县,他得知马洲书院的遭遇,不由感慨万端。怀着对马洲书院创建者的崇敬,他向上级呈文,要求将正谊书院改名为马洲书院。正谊书院坐落南门城内(今靖城中学),为清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杨逢泰所建。共有房屋17间,其中5间前厅、5间讲堂、5间后厅、2间侧厢。论其规模,自然不能与陈函辉所建的马洲书院相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政府明令废科举、办学堂,这时由正谊书院改名的马洲书院已不存在,县府便在其旧址之上,创建了靖江县高等小学堂。
靖江县高等小学堂的主体建筑是一幢“口”字形的两层楼房,式样非常别致::中间是正方形的天井,植以梧桐,又称梧桐庐。底层和上层皆以走廊环绕,穿堂入室,不必遭受雨淋日晒。因其与马洲书院有着一定的联系,1983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楼房因年久失修,逐渐倾圮,靖城中学便报请县政府同意,将其拆除,新建了一座水泥结构的仿宫殿式建筑,仍叫“马洲书院”。它虽不是当年马洲书院的修复,也不像“口”字形楼房具有古建筑特点和文物价值,但毕竟与马洲书院的历史有关,同样值得珍视。 靖江县立初级中学
(1926年夏~1937年7月)
1926年夏,在北伐战争大好形势影响下,我县社会名流积极倡导,呈请政府批准,创建了第一所县立中学。校名为靖江县立初级中学,校长陈汝任,校址设在孔庙内,招收初一学生一班。1927年春,迁至魁星阁旁原马洲书院院址,即今校址。以后逐年增级,均为单轨。1927年夏黄绍辙接任校长,1928年夏陈景乔接任校长。
1928年11月,体育教师金铭武冲破“善男信女”的阻力,斧劈城隍偶像,一度遭到思想封建者的非难与围攻,掀起轩然大波,但终于在全校师生与社会进步舆论的支持下,斗争取得了胜利。
1930年度为三个年级,学生有220人,教职员工15人,全年经费6500元。
1932年春,原县立女子初级师范学校停办,师一班37名学生并入,称女子师范部,由叶孟青负责师范部工作。
学校汇集了众多知识广博、工作严谨、思想开明、有教育专长的优秀教师:语文教师张月秋、刘藕舲、黄畅光、杨作屏、陈卓如、刘岱青,数学教师孙玉溪、刘壬林、陈勖达,英语教师盛逸白、盛荫北、刘元少等。他们都是经验丰富、久负盛名的教育界名流。尤其是校长黄绍辙(东南大学理学士)、陈景乔(南洋公学理学士)、教务主任张晓江(中央大学毕业,曾任部督学),都亲自授课,为教师们备课精益求精、教课严而有格树立了好榜样,培养了好教风。
学生刻苦攻读,潜心钻研,相互琢磨,形成了好学风。1933年一班毕业生40余名,绝大部分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毕正邦等7名学生还考取了苏州中学。
学生课外经常阅读进步书刊,尤其爱看共产党地下组织支持创办的《民锋日报》,上有刘述周、周任初(两人分别是中共靖江县委书记、宣传委员)、刘拜山写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特别是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社论,对大家影响很大,在心里播下了革命种子。他们冲破当局设置的“读书便是救国,救国必须读书”的思想樊篱,明确提出“攻读案前书,关心天下事”。“九·一八”事变后,该校学生出墙报,组织演讲,上街宣传,抵制日货,要求抗日。不少进步师生还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靖江反帝大同盟。
1932年,该校进步师生发起成立白光社,宣传革命道理。“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后,姚旭、黄霈、黄绍通3人以白光社代表名义,去国民党县政府、县党部请愿,请他们转达向国民党政府和中央党部提出的8项要求(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靖江日报》刊载后,很快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和支持。全国学联给予高度评价,回信称该校白光社为亲密伙伴。
由此可见,初创11年,是县立初级中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具规模,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优良校风、严谨学风和光荣传统的11年。 苏北靖江初级中学-靖江县初级中学
(1949年1月—1966年5月)
1949年1月28日,靖城解放。人民政府将该校与靖江中学、县立简易师范(省靖中前身)、私立苏北中学合并办学,校名苏北靖江联合中学,校长刘拜山(1929年江苏省立第六中学毕业。先后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编译处科员、靖江《民锋日报》主编、上海国闻通讯社编辑、《大公报》编辑),党支部书记王建白。由苏北行署委托泰州专署领导,本部在魁星阁旁,有初中四个班,简师、初师各一班。另有西门分部(第三中学前身)和生祠分校(生祠初中前身)(1950年独立)。暑假中,师范部并入如皋师范(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前身);高中部暂行停办,学生转入泰州、泰兴中学。并在季市(季市中学前身)增设分部。
1950年8月,何健民任校长,唐椿任党总支书记。1951年10月学校改名为苏北靖江初级中学。1952年8月,范挹清任校长,该校易名为靖江县初级中学。四年中,学校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吸取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建立了新型的教学秩序。学校贯彻 “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宣传。在土改、镇反运动及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校师生排演剧目,踊跃捐款支援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特别是范挹清校长带头送女儿参军,带领大家慰问志愿军,一时传为佳话。
1953年夏,西门外分部迁至东门外,韩超任党支部书记。1956年8月,增设高中部,改名为靖江县中学。
在这五年里,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该校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班级由12个增加到25个,学生由695名增加到1424名,寄宿生也已有百余名。扩大了校基与活动场地,修建和新建了教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浴室、教师和学生宿舍。添置了大量仪器和图书。
学校贯彻 “全面发展”方针,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工作,重视研究教学规律,注意改进教学方法,适当控制社会活动,增加课外阅读与文体活动,加强劳动教育,制订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1957年夏,为便于学校管理,东门外分部定名为靖江县中学;本部改名为靖江县初级中学,韩超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
1958年8月,陆尔铨任副校长主持工作,9月分出越江(滨江学校前身)、孤山两所初中,1961年10月分出柏木初中。1962年8月,陈振坤任副校长主持工作,范广惠任党支部书记。9月,民办红旗初中三个年级各两班并来,为附设民办班。1963年8月,丁辉南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
在这一阶段里,尤其是1958年“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师生劳动时间过多,文化知识教学受到影响。1959年,省委书记陈光强调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正常教学秩序。1962年学校提倡教师做到“五认真”,教学中要求做到“五个为主”,即教师为主、书本为主、课内为主、基础为主、平时为主。到1963年,该校教育教学上已形成三大特色:(一)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乐;(二)教师爱岗敬业,教师住校对学生进行全程管理;(三)教师开展大面积家访。1963年,学校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利用演唱会、话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雷锋精神,深受师生欢迎,得到时在靖江考察的团中央少儿部的高度赞誉。
1965年,学校认真学习和贯彻毛泽东同志的“七三”指示,师生深刻领会“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和“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辩证关系,适当调整了课内外学习、工作、休息、文体活动等时间,教学中贯彻了“少而精”、启发式、精讲多练等原则,推动了教学改革,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 靖江县靖城中学
(1976年10月—1987年8月)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奉命增设两个高中班,更名为靖江县靖城中学。上级调来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骨干教师,调回了部分“文革”中被下放的教师。  1977年,樊明义继任该校校长。学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学校面貌较快改观。樊校长适时提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口号,从建立教师办公制度入手,大力整顿教师队伍,将该校教育教学特色定位为“严、恒、细、实”,激励学生争当社会主义接班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狠批了“两个估计”,形成了上下一心、勤奋工作、刻苦学习、力争上游的喜人局面。在1978年高考中,该校第一届两年制高中班取得了辉煌成绩,考取了33个大中专学生。  1978年,学校新建了一幢12个教室的教学楼,并逐步增添了仪器、图书、体育等教学设施。这一时期,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思想教育方面,学校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指导方针,请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在1979-1980年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该校作了典型发言,《光明日报》还报道了该校深入学习实践论的成功做法。同时,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筹建了一幢8间两层楼的教师宿舍。  1981年8月,蒋南卿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学校认真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组织《可爱的祖国》、《学光荣校史,传优良校风》等主题报告会,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守纪律”的一代新人。1984年,学校获县政府颁发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奖旗。  1984年,原马洲书院摇摇欲坠,为抢修这一古建筑,蒋校长多方奔走,筹措经费,拍摄有关图片,并自行设计,终于建成一座飞檐翘角、廊腰缦回的宫殿式楼宇。后请著名书法家、时任江苏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的武中奇手书“马洲书院”四字;并请原靖江县委宣传部长朱根勋撰稿、著名书画家陈大羽亲书一幅楹联。  1985年春,凌金祚接任校长,高天松任党支部书记。学校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善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提拔了几名中青年干部,建设成年富力强、勇挑重担、积极创新的领导班子。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法制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了教学质量。  1985年,该校获县第一届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先进集体”奖旗,并勇夺县田径达标赛、男子篮球赛、乒乓球赛、千人长跑赛四项第一。  1986年该校成功举办了60周年校庆。同年,学校获扬州市“招飞先进单位”。至1986年底,该校有30个班(高中14个班,初中16个班),教职员工142名,学生2200多名。校基总面积25亩,校舍(含三幢教学楼)近9000平方米,校办工厂2个 靖江市靖城中学
(1987年8月— )
1987年9月,贝齐康担任校长,潘兰英任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贝校长把切实解决教职工思想问题放在首位,求同存异,努力提高教职工团结协作精神,用事业编织奋进的纽带,用情感凝聚战斗的集体,营造了良好的人际氛围。教职工空前团结,大大提高了靖城中学的社会地位。
1991年9月,陆玉平担任校长,马立新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把该校建成花园式学校,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把小木楼区翻建为综合楼,为开设信息技术课提供了硬件支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向二纺买回了原本属于该校的8.9亩用地,改建成一流的塑胶运动场,使学校体育课、活动课有了合适的场所;抓住机遇,收购星星电器制造公司4.5亩用地,现已建成集理化生实验室、数字化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大楼。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向一线教师倾斜。扎实开展青蓝工程建设,进行传、帮、带,很多青年教师脱颖而出。2000年8月,该校青年教师陈应宏被确诊为肝肿瘤。消息传来,全校震惊。高二(6)班六名学生自发写信给江苏有线电视台,《真情久久》栏目组专程来该校制作了一档节目。全校轰轰烈烈开展学习陈应宏系列活动。校团委以此为题材创作的演讲稿两次获靖江市一等奖,并参加泰州市教师节文艺会演。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连续13年稳居同类学校第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如2003年“靖泰杯”电视辩论赛获市亚军)。1991、1996、1999、2000年黄永然、徐鉴、黄铭、覃文强等同学先后考取清华大学。2004届郁雨果同学以674分的优异成绩居全省前列。
2003年9月,李兴同志主持学校工作。
2010年8月,蔡剑同志担任靖城中学校长,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市根据全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整合靖江市第一中学初中部与靖江市第二中学初中部资源,打造一所规模较大的初中,并恢复靖城中学老校名,至此,靖城中学可以说完全继承了老县中(省靖中初中部)的衣钵与精气神,这是全市教育布局调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件大事,也是谋求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喜事。学校以“快乐学习、幸福教育”为办学理念,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靖江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93年,原为靖江市东郊中学,泰州市重点高级中学,东郊中学生源初期原全部‘船民中学‘,省靖中取消初中部,生源分至靖城中学和船民中学,省靖中的初中教师80%分流到东郊中学。2002年6月经泰州教育局批准更名为靖江市第二中学,是一所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学校,学校办学成绩斐然:中、高考省靖中录取率和本科上线率均列市同类学校前茅,其中07、08年高考本科录取人数超市局指标2.5倍,参加省、市各类竞赛获奖率亦处于市同类学校领先位置,受到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
2013年9月,方咏梅同志担任靖城中学校长,学校整体搬迁至康宁路159号,移址新建的靖城中学是教育重点工程之一,是我市首家全数字化的校园,整体风格以仿古建筑为主,粉墙黛瓦。从校门前慢慢走过,看到了老校友方祖岐上将的镏金大字,透过漏窗,楼阁隐现,钟楼突显,“弘道”、“毓新”、“尚用”三座教学楼矗立,缦回的廊道,宽敞的教室,一股清新之风荡漾在靖城中学的校园,这座近百年的名校又重新焕发了青春。学校占地面积60000多平方米,按13轨39个班规模设计,能容纳近2000名学生。校园内建有300米环形跑道,有重新整修的体育馆。同时报告厅、图书馆、计算机教室、音乐室、舞蹈房、美术室、劳技室、地理教室等近20个现代化的专用室场一应俱全。新校园,开启了这所近百年老校传承和开拓并举的新发展蓝图,靖城中学在传统、现代和未来之间穿行,百年文脉在此延续。


桑植一中2023录取线是多少

桑植一中2023录取线是多少

好学网(https://www.haoxuejiaoy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桑植一中2023录取线是多少的相关内容。

桑植一中2023年录取线暂未公布,2022年桑植一中录取线595分。

拓展资料: 好学网

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The highest senior high school of Sangzhi,Hunan),简称“桑植一中”,位于湖南省桑植县帅乡中路,是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被誉为“澧源文化的摇篮”。

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是立志从教的才俊挥洒神韵的舞台。教风严谨,管理规范,开拓进取,是桑植一中的优良传统。自恢复高考以来,为高等院校输送了6000多名优秀新生,其中为清华、北大、复旦、上交、人大、浙大、国防科大等重点名校输送了500多名。

清乾隆年间的“崇文书院”是学校的前身。承先贤之遗风,贺龙、萧克等革命家又在此创办过红军大学,曾成为革命家的摇篮。1942年正式设立桑植县初级中学,1958年扩办为完全中学,1960秋定为现名,2004年搬迁。

桑植一中前身为创办于清雍正年间的“崇文书院”。1919年8月,时任靖国军独立营营长的贺龙曾在校内办农民自治讲习所,并亲任所长。1929年5月,贺龙率红四军第一次解放桑植,将原县立高等小学校改办为“工农小学校”。

贺龙兼任校长,还开办了“红军学校”。1935年6月,贺龙率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再度解放桑植,在原红军学校旧址开办了“红军大学”。当年11月,红军大学更名为“随营学校”,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1942年4月24日“桑植县立初级中学”成立。1951年8月,更名为“桑植县初级中学”;1958年秋,学校开始招收高中新生并更名为“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

以上就是好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桑植一中2023录取线是多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好学网:www.haoxuejiaoyu.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桑植一中2023录取线是多少”相关推荐
桑植职高高考分数线 桑植初中升高中分数线
桑植职高高考分数线 桑植初中升高中分数线

15年桑植县一中的中考分数线 595分。根据相关资料查询结果显示,15年桑植县一中的中考分数线是595分。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简称桑植一中,1942年创办,前身崇文书院,是一所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被誉为“澧源文化的摇篮”。 桑植初中升高中分数线 桑植初中升高中分数线是506分 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ThehighestseniorhighschoolofSangzhi,Huna

2024-09-01 00:30:34
安国一中2023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安国一中2023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安国一中2023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安国一中2022年的录取分数线为615分 2023安国第一高级中学中考特长生招生计划:声乐招生9人,舞蹈招生12人,美术招生10人,体育招生24人,合计招生55人。安国第一中学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学校是由安国市第一高级中学有限公司投资,按照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进行建设的一所民办高中。 安国一中录取依据 安国一中是当地著名的学府,拥有悠久

2024-10-13 16:49:10
2023年芜湖一中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2023年芜湖一中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2023年芜湖一中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2023芜湖一中的的录取分数线为724分。 一、普通高中是如何录取的 录取顺序按照志愿设置规则,依次进行。批次录取志愿学校录取按渣逗野照第指肆一、第二志愿的顺序进行,如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则不再参加第二志愿学校录取。 如未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报有第二志愿学校的考生,则参加第二志愿学校的录取,但分数线需提高10分,并按分数高低统一排序

2024-09-06 20:30:59
肥城一中录取线是多少?
肥城一中录取线是多少?

肥城一中录取线是多少? 肥城一中指标生分数线334分统招生309分/2A5B。 泰西中学指标生分数线313分统招生306分。 肥城六中指标生分数线295分统招生289分/1A4B2C。 肥城二中指标生分数线285分统招生268分。 肥城三中指标生分数线285分统招生280分/1A3B3C。 指导思想 集体备课立足于个人备课的基础之上,以年级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

2024-07-20 16:07:52
榆中县第一中学2023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
榆中县第一中学2023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

榆中县第一中学2023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 榆中中学2023录取分数线614.9分。 榆中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43年,前身为“榆中县立初级中学”。1956年成为完全中学,改名为“榆中中学”,1958年改为现名。2004年成为甘肃省示范性高中。学校占地80亩,建筑面积共27977.1平方亩。 1995年被榆中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县属重点中学,1999年改为独立高中,2000年学校顺利

2024-10-23 18:21:07
榆中一中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榆中一中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河南2009征集志愿的学校名单 河南09年征集志愿一本院校名单 1103中南民族大学理科综合41567 1135湖南大学文科综合3552 理科综合6567高收费,见专业目录120页 137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科综合3567 1385东北林业大学理科综合36567 1435北京语言大学理科综合3567 150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科综合2567 1605天津医科大学文科综合1552

2024-10-10 15:41:04
一中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一中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2017年一中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南县2017年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现场会获悉,该县2017年秋季高一新生招生录取分数线已经公布,其中衡南一中903分、衡南二中807分、衡南五中732分,县教育局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现场录取。 衡南县此次招生录取分为提前批、普高批和职高批,其中普高批招生录取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 扩展资料 该县2017年普高批招生录取

2024-08-31 05:55:10
夏津县一中2023年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
夏津县一中2023年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

夏津一中2019年录取分数线 295.5分。根据查询夏津一中官网显示,2019年夏津一中录取分数线295.5分,录取人数为2200人。夏津一中始建于1951年,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德州市重点中学,占地212亩,建筑面积60000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421人,80个教学班,在校生5000余人。 夏津县一中2023年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 夏津县一中2023年录取分数线:314分 夏津一中始建于

2024-10-16 0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