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动态 > 正文

中考怎么填报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志愿?

2024-08-01 01:16:52 | 好学网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中考怎么填报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志愿?相关的问题,今天,好学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中考怎么填报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志愿?

中考怎么填报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志愿?

中考志愿怎么填第一批第二批

一般来说填写中考志愿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区别:

中考志愿第一批,是示范性高中。

中考志愿第二批,是普通高中。

分数上了中考志愿第一批要求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志愿都可以填,如果没有上就只能填第二批志愿。有些省重点的学校在录取学生时除分数达到他的录取线外,还需该生第一志愿是填的他那所学生,否则不录取。但并不是所有的省重点都如此。

中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现在中考报名基本是网上报名,也可以现场报名,如果想读高中,在填报志愿之前,先对比一下自己的中考成绩与各高中录取的分数限制,看看自己达到那个高中的分数线,把第一志愿填写该高中,如果自己的成绩离理想的高中差一点点可以把第一志愿填写自己的理想高中,第二志愿填写自己分数线达到的高中,还可填写第三志愿(其实选择一条最好的退路,在自己分数线下的高中选择一个最好的)。公办高中收费一般比私立高中低,家庭经济困难的如果要读高中最好选择公立高中。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网上报名开始和截止时间。

读职业学校的一定要注意防骗,不要随便听信陌生人的介绍,别人介绍的只能当作参考,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是正规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凡是说帮找好学校好专业未来赚大钱或提出帮找关系要钱的都不要相信

进了投档线就一定会被录取吗

进投档线不一定录取,投档控制分数线是在综合考虑确保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协调发展,尽量满足考生愿望充分发挥优质教育的作用等因素基础上确定的,各区县招生部门严格按此进行投档录取,各招生学校对在投档控制线以上的考生按升学考试总分和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这就是说,进入投档控制分数线的所有考生并不一定都能被招生学校录取。因此同学要十分注意。

中考怎么填报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志愿?

一本二本同时报志愿么?

一本和二本不是同时报志愿。一游是第一批次录取志愿,所以填报志愿的时间也是相对较早的,二本填报志愿的时间要相对晚一些。所以在填报志愿前,要根据自己的分数考虑选择一本还是二本。

志愿填报一本二本同时报吗
好学网

高校招生录取是按照批次进行的,各批次之间的志愿录取在时间安排上互不影响。如果考生未填写第二批本科志愿,则视为放弃该批次的志愿填报。在投档时,如果该考生未被本人填报的提前批和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含第一批本科征求志愿录取),即使到了第二批本科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也只能参加第二批本科征求志愿或在参加高职(专科)批次的志愿填报及该批次的投档录取。

考生如不准备报考“一本”,也可直接填报“二本”志愿,也有地区分为本科提前批志愿填报和其余本科志愿填报。一本和二本合并的地区,报考时间是相同的。

高考志愿填报怎么填最合理

一份完成的志愿填报方案,应该是为相匹配考生量身订做,重点围绕考生本身要求或人生整体规划制订,志愿填报方案中的专业、院校或大城市能较为合乎考生的胎儿性别、爱好、相对应考试成绩、家中社会经济水准、考生和其父母的将来期待等要素。

例如考生和其父母一致期待将来做医师,那么就可以依据考试成绩挑选医学类专业专业及有关专业高等院校;例如考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那么就不必挑选中外合资的专业或院校了;也有,要依神竖袜据自身的考试成绩有效挑选志愿填报,不看低自身,也不必太小看自身。 针对爱好或兴趣爱好,千万别一时的喜爱或有兴趣,是要从心里为此全力以赴的喜爱,例如,看过神州飞船的释放全过程,就一时大脑一热,非得学航空航天类专业,但自身对物理性或数学课并没有非常有兴趣,进到学校后学习培训十分费劲,只有混混沌沌混到大学毕业。

中考怎么填报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志愿?

我是新疆考生,差一本线5分,报志愿的时候在二本七个平行志愿中 如果我的分数符合志愿1的提档线,但是

好学网(https://www.haoxuejiaoy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我是新疆考生,差一本线5分,报志愿的时候在二本七个平行志愿中 如果我的分数符合志愿1的提档线,但是的相关内容。

给志愿2.

这里给出我根据我对各位考生的问题总结出来的高考填报平行志愿的若干注意事项,供你参考:

首先,平行志愿是各个省市区的招生政策,与具体学校无关。就是说,大学是没有办法决定是不是实行平行志愿或是不是招收平行志愿的考生的。如果一个省市区没有实行平行志愿,那么这个大学在这个省市区招生时就不能按照平行志愿招生;反之,如果一个省市区实行了平行志愿,那么在这个省市区招生的大学在这个省市区都必须按照平行志愿招生。因此,一个大学在实行了平行志愿的省市区必须按照平行志愿招生,在没有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区就只能按照传统方式招生。

顺便说一下,平行志愿与非平行志愿一样,也是按批次填报的。你如果没有达到一本分数线,就没有必要填报一本学校。也不要在一个批次的志愿下填报不同批次的学校,例如,不要在一本批次下既填报一本大学也填报二本大学。

其次,如果是以前的普通志愿报考方式,招生院校非常看重第一志愿,第一志愿是非常重要的。平行志愿不等于各个志愿没有先后次序、没有第一志愿,但平行志愿与以前的志愿不同的是,只有考生和招生办知道你的志愿顺序,招生院校是不知道的,因此原来只招收第一志愿的大学就无从知道报考它的考生是第几志愿报考的它,因此是不是第一志愿就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从而,第一志愿还是很值得冒险的,但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志愿就应该与第一志愿有一定的级差,以防万一。为了确保录取,所有志愿最好都填满。

在以前非平行志愿政策的情况下,许多学校(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等)都不录取非第一志愿的考生。这样,在非平行志愿政策下,如果你分数差不多够了北京大学的分数线,但又很可能不被录取,你不能第一志愿报北京大学,第二志愿报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或复旦大学,因为这样填,如果北京大学不录取你,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也肯定不会录取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考生会放弃北京大学,把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或武汉大学作为第一志愿。然而,在平行志愿政策下,由于录取学校不知道你是否把它作为第一志愿,你就可以这样做了:如果北京大学不录取,并不影响后面学校的录取。再如,假定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的预估录取分数线是620、615、605,你考了621分。在平行志愿政策下,你可以把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分别作为第一、第二、第三志愿,如果南京大学不录取你,很可能上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的线,即使武大也录取不了,东南大学肯定会录取。而在以前的政策下,你是不能这样报志愿的。

因此,在平行志愿政策下,你可以拿第一第二志愿冲一冲,第三第四志愿选择你比较接受的学校和专业,最后两个志愿选择保底的学校和专业。

第三,平行志愿录取时,各个志愿对于录取学校有同等的效率,都相当于第一志愿。如果不够第一志愿学校的提档线,就看第二志愿学校的提档线,直到找到一个志愿的提档线不高于你的分数,就把档案放到这个学校。

具体而言,平行志愿中考生报考的各个院校在考分前是平等的关系。只要考生达到了这个批次的录取控制线,就按考分从高分到低分的循序,由计算机对每个考生所填报的5个院校,依次检索。“分数优先”是其投档基本特点,简单可理解为高分先投档。比如理科考生甲分数为650分,填报的志愿A是北京大学、志愿B是复旦大学;考生乙考分为649分,志愿A是复旦大学。到甲投档时,北京大学已投满,复旦大学还有一个计划未完成。考生甲将被投档到复旦大学,同时复旦大学完成招生计划。考生乙虽然志愿排序先于甲,但只能等其他志愿录取了。

“遵循志愿”是平行志愿投档的另一个原则。投档的原则是一旦进入投档程序将严格按照考生填报志愿的顺序进行投档,一旦被前面的的志愿提档,后面的学校取分再低也没戏。比如理科考生丙考分为652分,填报的志愿次序是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结果是被同济大学录取。后来得知能被复旦大学录取时考生丙后悔不已。

第四,学校的提档线指这个学校录取的最低分,一般都要高于分数线。比如假定分数线是500分,那么北大、清华的提档线可能有600分,复旦、南大的提档线可能是550、560 分。

因此,在报考时,要拉开差距(各个学校的提档线,不要都报同样的学校),如报了北大,就不要报清华,但可以报北航、北工大;报了复旦就不要报交大和南大,但可以报同济、上海理工大学

第五,关于投档退档。一般情况下,学校不会多提档的,不超过105%,很多情况下,顶多多提档一两个如,而且提档后不会轻易退档,学校会想方设法录取你的,即使你填了不服从志愿,学校也会打电话征求你的意愿的。因此,没有必要担心提档后退档的问题。你所在的省市区招生办公室也不会同意学校提档后轻易退档的。千万放心!!!

第六,关于报考专业,我不给你具体建议,因为这种建议不一定符合你的情况。只给你一般性建议,相信对你会有好处:

选择专业应做到六要六不要:(1)不要望文生义,而要了解专业目录及内涵。(2)不要只追热门,而要因人制宜分析就业前景。(3)不要一厢情愿,而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4)不要就专业论专业,而要分析学校的专业竞争力。(5)不要用选学校代替择专业,而要把握专业录取办法。(6)不要看到就是宝,而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于思考。

选专业时要避免几个盲区,第一不要扎堆热门专业,第二要认清专业本身,要了解所选专业具体是做什么的,有些什么课程,也要了解其专业未来的发展,第三,不要忽略自己的潜能,自己没有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

以上就是好学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好学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好学网:www.haoxuejiaoyu.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标签: 中考
与“中考怎么填报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志愿?”相关推荐
中考志愿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怎么报?
中考志愿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怎么报?

中考志愿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怎么报? 中考志愿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填报方法如下: 第一批次: 四星级高中及经批准在四星级高中批次招生的普通高中、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专业、高职-本科“5+2”分段培养专业、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 第1小批:四星级高中等学校的特长生,可填报1个志愿。 第2小批:四星级高中及经批准在四星级高中批次招生的普通高中,可填报3个志愿,A志愿同时作为

2024-08-16 05:35:54
请问填报志愿第一批,第二批都要填的话,怎么填?一二批都填满吗?
请问填报志愿第一批,第二批都要填的话,怎么填?一二批都填满吗?

湖南填报志愿时间 2022湖南填报志愿时间是6月26日-8月8日。具体时间如下: 6月26日8:00-27日17:00前; 6月29日8:00-7月2日17:00填报本科批志愿和专科提前批志愿; 7月12日填报普通类和体育类本科提前批征集志愿; 7月15日8:00-17:00填报艺术类本科提前批征集志愿; 7月25日8:00-17:00填报普通类和体育类本科批第一次征

2024-06-26 18:25:48
高考志愿填报批次,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能都填吗
高考志愿填报批次,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能都填吗

高考志愿填报批次,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能都填吗 高考志愿填报批次,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是不能同时填报的。 统考统招本科招生设置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3个批次,并按顺序依次录取。本科提前批设置A、B、C三段,并按顺序依次录取,每段均设置2个顺序志愿,每个志愿填报1所高校。本科一、二批为平行志愿。 本科二批可以填报10所平行志愿高校。高校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单独设

2024-09-13 07:40:09
填志愿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是什么
填志愿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是什么

填志愿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是什么 填志愿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含义如下: 填报志愿是高考结束后,考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和专业、学校的要求填报志愿的一项重要环节。通常,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招生流程分为两个批次:第一批次录取和第二批次录取。 第一批次录取指的是在高考成绩公布后,根据考生的综合成绩和志愿学校的录取标准录取一批学生。通常情况下,第一批录取的学校都是该省份的重点高校或者一些口碑较好的学

2024-08-23 19:17:00
高考填报志愿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有什么区别
高考填报志愿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有什么区别

高考填报志愿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有什么区别 在高考填报志愿过程中,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具有显著的区别。首先,它们的性质不同:一本(第一批次)代表着重点院校,而二本(第二批次)则包括非重点学校。 录取顺序也是关键点,两者除了分数线的差异,录取时间也有所先后。在分数线满足的情况下,第一批次的院校会先进行录取,只有当它们的招生名额填满后,才会轮到第二批次的学校。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校的层次

2024-08-27 23:16:58
高考填志愿第一批和第二批是什么意思
高考填志愿第一批和第二批是什么意思

高考填志愿第一批和第二批是什么意思 高考志愿的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是一本和二本。 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按照高考录取分数线来区分的: 1、第一批是指重点的本滚此科院校,像清华北大,到各省的重点本科。 2、第二批是指普通本科院校分为a,b两类,a类学校是功利的学费较便宜,b类是独立学院学费很高。 本科(或专科)分为提前批录取、第一批次录取,第二批次录取和第三批次录取,

2024-07-26 20:51:34
填报志愿的第一批,第二批是什么意思啊
填报志愿的第一批,第二批是什么意思啊

填报志愿的第一批,第二批是什么意思啊 第一批次代表着在本科阶段当中,第一批被录取的考生,一般来说也就是重点本科大学的录取批次。在进行第一批次的录取当中,一般都是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分数较高,能够进入到第一批次的录取人群当中。 第二批次的原理和第一批次类似,录取的都是属于本科类大学生,但是属于二本大学生。他们的录取顺序要比提前录取批次和第一批次更晚,也就是先将提前批次的学生和一本

2024-07-26 12:18:34
第二批志愿怎么填报
第二批志愿怎么填报

第二批志愿怎么填报 填报第二批志愿需要注意合理选择院校和专业,并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比较。 1.了解招生政策: 在填报第二批志愿之前,需要详细了解各个院校的招生政策、录取规则和专业设置等信息。特别要关注每个学校对于第二批志愿录取的要求和限制,以便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2.自我评估与定位: 在填报志愿前,进行自我评估并明确个人的兴趣、特长、职业倾向等因素

2024-09-02 11: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