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高考和科举,哪个更难考相关文章,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十年寒穿苦读,古代科举制度和现代的高考那个更难考?
我觉得古代的科举更难考,原因有两个,第一古代科举考试考的内容比较单一,很多人读一辈子书也考不上,第二,古代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少,据记载每次考试,进士以上的不超过三百人。
古代科举考试,只要考中进士才算是真正的考上了,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而现代高考虽然内容比较多,但是可以取长补短,很多人偏科的情况下可以用自己擅长的弥补。
古代科举考试不限年龄,虽然和现在的高考有点像,但是也不可能出现大量的二十到五十岁的人在一块考试吧,这样一来很多古代考生压力都非常大,很多人苦读了一辈子都考不上。
好学网
古代科举考试内容较为单一,基本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科,而这些四书五经类的书籍基本上所有人都看过,毫不夸张的说当时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基本上都是当地比较出名的,所以他们所有人都对考试内容掌握的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就是个人见解,可以说古代的考试就是在讲解自己的见解。
所以这样一来考试就没有正确答案,很多考中的都是因为自己的见解深受考官的认同。不像现代的高考,基本上都是有答案的,既然答案很多情况都是唯一的就有了很高的目的性,而每年教育部都会给出一个考试大纲,也就有了复习的方向性,这比古代科举考试简单多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录取人数,古代科举考试基本上三年一次,但是每次考试能考上的却很少。
据记载,古代很多家庭想出一个进士都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要先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地位,才能有实力和资格让自己的后代去读书考取功名,因为在古代不是什么家庭都有能力让孩子去读书的。而现代不一样,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都有一个公平的高考。但是古代是不同的,哪怕你是个天才,你家庭负担太重,连生计都成问题的话,何谈读书呢。

高考和科举,哪个更难考
因为隋文帝设置了科举,然后就有了状元、榜眼、探花,当然在古代县、省的第一名都有不同的叫法,拿科举制度比较完善的明清来说,明清科举三级四试,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第一名叫案首,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叫三元及第,这样的人很少的。从唐开始到清朝废除科举,能获得如此殊荣的就15人。科举考试到了现代,没有了科举,不过却有了高考,虽然不是同一形势的考试,不过很多人仍然拿古代的称呼来说高考的第一名,不过都是无差别的叫状元,学校第一叫学校状元,市第一叫市状元,省第一叫省状元,当然没有全国第一,因为高考不是全国统一命题,所以没有可比性。现代公务员考试才相当于古代的科举。不过大家还是对于高考的关注程度更高,因为科举和高考对于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改变命运的渠道,区别在于科举基本上是唯一渠道,而高考不是唯一渠道,只是重要渠道。那么科举状元和省高考状元哪个更难考呢?状元、榜眼、探花这个要从制度不同说起,首先我们来说下我们熟悉的高考,高考虽然不是全国统一命题,但是全省的命题是统一的,而各省的教育水平、考生人数又不同,导致高考考省第一的难度程度也不同,基本上的情况就是西北由于人数少,相对容易,而东部人数多,教育水平也高,相对会难一些。拿高考大省山东来说,山东省2015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68.6万余人,本科录取率达到了36.5%。要考68.6万人中的第一名,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就录取率来说,目前本科的录取率要比科举乡试的录取率高的。那我们在来看科举,也通过一组数据来看一下,赵干老师在《明清科举考试录取率的考察及启示》一文中,曾以山东为样本,统计了明清时期古人科举录取率,刚好可以跟我们高考的数据做个对比。 1873年,山东省有12900名士子参加乡试,录取人数是69人,录取率只有0.5%,即使最高时候山东的乡试录取率也只有7.5%,可见科举的录取率之低。这只是一省的对比,我们来看下全国的对比,由于全国科举和全国高考第一名没有可比性,我们来看一下录取率。 2014年全国有939万人参加高考,本科录取人数是697万,录取率达到了惊人的74.30%。这是2015年以前无论是参加人数还是录取率都是最高的。而1371年,明朝全国有200人参加科举,这也是因为明朝刚建立没多久,参加科举的哦人也比较少,录取人数是120人,录取率是60%,而到了1409年,有3000人参加科举,录取人数是350人,录取率是11.7%,而且随着参加科举人数的增多,录取率是逐年下降的,因为录取的进士人数是固定的,最多也就350人。但是参加科举的人数是增多的,录取率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虽然科举的录取率极低,但是具体到一个个别的群体就不一样了,科举的全国状元是在录取的贡士里考出来的,而明清殿试只排座次不刷人,所以要考300人中的一名要相对容易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科举第一名要比高考第一名容易些。但是这是抛开整体看局部,想成为这300人中的一员是非常不容易的,从整体来看,高考状元的第一名难度要低于科举状元第一名的。

高考成绩公布 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
好学网(https://www.haoxuejiaoy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高考成绩公布 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的相关内容。
高考可以说是每年中都会有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多年的苦读,通过一次高考得到了验证,而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公布更是令人期待。不过在古代,古人也有比现如今的高考更为严苛的科举考试,而且在考试之后,同样也会公布成绩,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做“金榜题名”,说的就是那些考得好的,名字登上了“金榜”的。那么,古代的科举又是如何进行成绩的公布的呢?
“金榜题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他们来说,考试结果的揭晓是人生的重要时刻。,那么,古代科举考试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来公布结果呢?
唐代开始以“金榜”公布名单,清代乡试放榜“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
古代科举考试的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放榜也称“放牓”,即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在古代,放榜日可谓是读书人们的重要节日,唐人黄滔曾作《放榜日》一诗赞曰:“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建立完善,《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了唐代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最为重要,前者考经文(“帖经”)及时策,后者主要考诗赋。相比于范围较为固定的明经科,进士科及第较难,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关注。进士科发榜的时候,榜文会张贴在礼部南院(贡院的东墙)上,据《唐摭言》记载:“南院放榜,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壖垣,未辨色。即自北院将榜就南院张挂之。”这张榜由四张竖着的黄纸写成,因此称为“金榜”。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只不过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纸张数也随之增加了。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确立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每级考试的结果都会发榜,其中通过乡试的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进士,最终通过殿试确定进士的名次。清代的乡试是省内考试,也是淘汰率极高的一个环节,其放榜过程也是万众瞩目。据《清稗类钞》载,清代乡试榜单公布时,“自第六名拆弥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举子卷面姓名,以蓝笔书两长条,交监试主试阅过,始发省事吏,省事吏交写榜吏书之。自朝至夕毕,别自第五名倒写至解元,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至是时而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由此可见,这一过程颇具悬念性与仪式感,每写一个名字,都要更换一下屋里的红烛,而屋外等着看榜的围观群众更是心潮澎湃。
科举结果会对个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个观榜考生面对结果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唐摭言》便记载了元和六年一次监生撕毁榜文的事件,礼部只好“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暂时控制一下场面。此外,“金榜题名”也可能伴随着“洞房花烛夜”,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就说唐朝人喜欢“榜下捉婿”,甚至“多有势迫而非所愿者”,虽然可能是笑谈,也足见进士科名的价值。
皇帝亲自“唱名”,宣布殿试结果,录取通知书被称作“捷报”
除了张榜公布外,对于高中进士的,国家还会贴心地送上“录取通知书”。《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新进士每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至乡曲亲戚,例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也。”到了宋代,录取通知书“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称为“金花帖子”。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范进因为中举而发疯,还有人因为儿子被录取而“起死回生”。据《坚瓠集》记载,嘉靖初年有位叫李镇的人,晚年得子,“课其学业,日以显扬期之”。及发榜日,李镇本“绝气一二日矣”,待到报捷者登门宣布其子高中,李镇竟“忽惊起而问之”,多活了两年。
不光有录取通知书,为了表示对殿试的重视,古代还会采取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
随着后来录取进士人数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宋代赵升《朝野类要》记载:“唱名,谓之胪传,圣上御殿宣唱,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为一班。其余逐甲,各为一班。”
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规制,据《清史稿·礼志》记载,传胪当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见新科进士,新进士们要换上公服,带上“三枝九叶顶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百官行礼后,由鸿胪寺的官员引领进士就位,跪下听传。之后会分别念到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这三个人都要出班前跪谢恩。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不用单独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礼即可。传胪完成后由礼部的官员高举着“金榜”领路,“诸进士出左右掖门,置榜龙亭,复行三叩礼。”最后金榜还会在东长安门外张贴三日,然后再交回内阁。
官方编纂名册,以表彰进士,十二天内全国闻名
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唐玄宗时就有人自发编撰进士名录,《封氏闻见录》记载:“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唐宣宗之后,开始由官方编次《进士登科录》,据《东观奏记》载,“自今放榜后,并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进入内,仍仰所司逐年编次。”
宋代有官方编撰的《进士小录》,《宋史·选举志》记载:“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录。”明清时,则由礼部刊刻官方的《进士登科录》,上面包括玉音、荣恩次第、进士家状、御制策问及进士对策五部分,内容主要是皇帝的圣旨、进士们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殿试的试题和前三名的回答等。《登科录》刊刻完成后,先呈交给皇帝御览,之后除颁发给该科进士外,还要发给在朝官员每人一份。明代何乔新《书进士登科录后》记载:“国朝故事,进士释褐之后,礼部录读卷、执事之臣氏名与诸进士家状并及第三人之对策,刻之为《登科录》。既进御,乃颁在朝群臣及诸进士以布于天下。”此外礼部还会在北京孔庙内立碑,刻上每科进士的姓名,称为“进士题名碑”。
这些新进士的名录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迅速传播,唐《通典》载:“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浃辰”就是十二天,也就是说十二天内,新科进士们就已经名闻天下了。而那些不幸落第的考生,对他们则会报以无比的艳羡,《封氏闻见录》记载:“进士张繟,汉阳王柬之曾孙也。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其企羡如此。”
以上就是好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和科举,哪个更难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好学网:
www.haoxuejiaoyu.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