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关于季羡林的作文素材,适用于高考作文的(季羡林的故事?)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季羡林的作文素材,适用于高考作文的
季羡林妙语录
标签:季羡林 人生 箴言录 杂谈
晚年的季羡林老人,身体力行讲真话,时有惊人之论。以下妙语摘自《讲真话——季羡林人生箴言录》(安徽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你苦苦追求。那种追求是“可怜无补费工夫”。在亿万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我们每一个人散滑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切不可掉以轻心。尽管人的寿夭不同,这是人们自己无能为力的。不管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仅有的一生中过得愉快,过得幸福,过得美满,过得祥和。
古人不是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吗?但是,到了今天,时移世转,应该改一个提法:“人生九十今不稀。”这样才符合实际情况。我们现在祝人高寿,常说:“长命百岁!”我想,这个说法不恰当。从前说“长命百岁”,是表示期望。今天再说,就成了限制。人们为什么不能活过百岁呢?
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我这个三“不”主义,容易招误会,我现在利用这个机会解释一下。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头。一个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至于不挑食,其心态与上面相似。我个人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乎拿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
我决不反对一个人对自己本能的爱。应该把这种爱引向正确的方向。如果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自命“天才”,引向傲慢,则会损己而不利人。我害怕的就是这样的“天才”。
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史,至少其中一部分就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大小知识分子互相利用又互相斗争。互相对付和应付,又有大棒,又有胡萝卜,间或甚至有剥皮凌迟的历史。
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对我们国家的不满也是爱国,这是我的看法。
现在,在大学中,一登“学途”,则有“不到教授非好汉”之慨,于是一马当先,所向无前,目标就是教授。但是,从表面上看上去,达到目标就要过五关,其困难难于上青天。冲顷腊可是事实上却正相反,一转瞬间,教授可坐一礼堂矣,其中奥妙,我至今未能参悟。然而,跟着来的当然是教授贬值。这是事物的规律,是无法抗御的。于是为了提高积极性,有关方面又提出了博士生导师(简称博导)的办法。无奈转瞬之间,博导又盈室盈堂,走上了贬值的道路。
在当今中国的学坛上,自视甚高者,所在皆是,而真正虚怀若谷者,则绝无仅有。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有不少年轻的学者,写过几篇论文,出过几册专著,就傲气凌人。
什么是“国学”呢?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我的观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既然这样,那么国内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季羡林的故事?
在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
彭德华
因病去世后,需要4万元丧葬费用,季羡林要求儿子
季承
出2万,但一个要求出,一个不愿意出,导致了父子交恶。那时的季羡林便扬言要与儿子断绝关系。因为季承自小很少得到季羡林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
到了1995年,季羡林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13年不曾相见。13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2002年,季羡林住进301医院前,季承想见季羡林很方便。在2002年后,季承再想见季羡林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2008年11月7日,73岁的季承,到
北京301医院
看望98岁的父亲季羡林老先生。13年无法见面的一对白发父子,久别重逢, 喜极而泣。
扩展资料:
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
临清市
)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字希逋,又字齐奘。季羡林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聊城大学
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先生并称为“南饶北季”。
季羡林先生早年曾留学国外,精通英文、
德文
、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
法文
,尤其精通于吐火罗文,这种语言是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
印欧语系
中的一种独立语言,而季先生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的著作汇编成
《季羡林文集》
,共24卷。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季羡林
好学网

“苏荃扮演”季羡林高考时他的第一志愿是报考数学系然而他只考了4分
好学网(https://www.haoxuejiaoy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苏荃扮演”季羡林高考时他的第一志愿是报考数学系然而他只考了4分的相关内容。
1917年,一个考生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看报纸时,胡适激动地说:“我看了一篇文章,得了满分。”我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个有才华的候选人。“但是,校委会可以查考生的成绩单,但是数学成绩为零,其他科目都很平庸。被抛弃时,蔡元培校长挤过人群,破例接纳了他。11年后,31岁的他执掌清华。他就是贾。
无独有偶,罗嘉伦在明年高考担任
清华大学校长时,有一位考生语文和
英语都很好,但数学不及格。他亲自把候选人叫到校长办公室谈话,然后录取了他。这个人选就是钱钟书。
1930年全国高考,文理学院院长文怡提出两个论述题:一是“你为什么报考
青岛大学?”一是杂感。两个问题选一个,一个考生两个都做了。第二篇只有三句话。闻一多反复背诵,破例给他打了98分的高分。那一年,他数学零分,考上了青岛大学文理学院。他就是著名诗人臧克家。
1930年进入北大时,他语文、英语满分,数学零分,北大拒绝接收他。他不甘心,转到了清华。结果语文和英语都考了100分,数学却零分。经过慎重考虑,清华大学决定破例。他不负众望,后来成为中国明代著名的
历史学家和史学家。他还在。
教授写《我的老师季羡林的学生时代》的时候就知道季羡林小时候很爱学习。第一,他问纪老高考时数学考了多少。纪老只说“很低”,其他人什么都没说。钱文忠查了清华大学的档案,发现纪老的数学成绩只有4分,但他的第一志愿竟然是数学系。真的很难想象。
以上就是好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好学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好学网:
www.haoxuejiaoyu.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